【2017韦尔比耶音乐节】记索科洛夫Sokolov音乐会

大家好,我是谈琴网的专业团队成员 冯怀宇。时隔一年,又来到了瑞士的 Verbier Festival 韦尔比耶音乐节。

这次为大家带来的首篇报导就是本次音乐节的重磅-- 著名钢琴家索科洛夫的独奏会(2016年索科洛夫独奏会乐评的链接),而在接下来的一周多时间内,我也将陆续跟大家分享韦尔比耶的其他精彩音乐会的实况。
 
索科洛夫 -- Grigory SOKOLOV 今年的演出被安排在韦尔比耶音乐节的第三天晚上,因此成了今年音乐节我有幸聆听的第一场音乐会。地点如同去年一样,仍在 Eglise 小教堂。与去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在选曲上,索科洛夫回归古典,上半场三首莫扎特,下半场两首贝多芬,仅仅在返场时演奏了几首浪漫派作品。

音乐会开始前半小时,门口便已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乐迷和索科洛夫的粉丝们,可见他的号召力有多么的可观。今年的音乐会我还注意到观众群体的一个小变化,那便是:出现了更多的中国听众和亚洲面孔,相信这个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sokolov.jpg
已邀请:

怀怀pianist 2楼

赞同来自: gracesing

上半场的三首莫扎特作品分别是:
  • C大调奏鸣曲K545
  • c小调幻想曲K475
  • c小调奏鸣曲K457


下半场的两首贝多芬奏鸣曲分别是:
  • e小调奏鸣曲op.90
  • c小调奏鸣曲op.111


五首作品,四首小调,其中两首来自于本就鲜有创作小调作品的莫扎特,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小调作品的钟爱。而在上下半场的演奏中,索科洛夫完全没有在曲目之间留给大家任何鼓掌致意的时间,而是将多首作品串联起来演奏,想必在排曲时颇费心思,以便传达他的精致安排。

第一首作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C大调奏鸣曲,演奏干净且不拖泥带水,只是在弱音踏板的运用上,较之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左脚的控制是许多钢琴家的右脚都望尘莫及的。和索科洛夫花样百变的巴洛克时期装饰音和即兴处理不同,他再现时所做的变化十分保守。不同于许多优秀的莫扎特诠释者,索科洛夫在弹奏十六分音符时,绝大部分时间都选择了非连奏的演奏方式,一开始这令我感到些许的不适应,但由于他的速度普遍偏慢,这种更为精巧和讲究的触键能让句子听起来不是那么的无聊和俗套。

上半场最精彩的当属K457的二,三乐章。因为其难以计数的力度标记和大胆的分句与令人意外的变化,二乐章出了名的难弹,而这些特征正好都是索科洛夫最最在行的—对于细节的无与伦比的敏锐度,强弱转换时严谨的逻辑性,使这个乐章的演奏令人折服。而三乐章伊始的不合常理的慢速以及梦幻般的处理,使这首小调作品的最后一个乐章充满了阴暗,迷离的玄幻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339833538.jpg
photo by Aline Paley

怀怀pianist 3楼

赞同来自: gracesing

下半场的贝多芬因为最后一首奏鸣曲的存在而不平凡,Op.111的开头令我回想起去年音乐会时同为下半场最后一首作品的肖邦奏鸣曲Op.35, No.2,稍有类似的开头和大不相同的发展。如果想要夸赞一番索科洛夫的贝多芬,那么一篇文章怕是远远不够的,层次的转换,音色的更替,情绪的变化,哲学的思辨。

但我总是隐隐觉得,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感受,总是被无比精妙的思索、反反复复的推算所掩盖。越是努力的弹奏,我内心反而越难以被打动,倒是赋格部分的演奏却是我最能感同身受的,因为在那里,思辨与理智是合适的,是必然的。而在其他部分,人为的痕迹已经大到不能够被索科洛夫那超乎常人的热情所掩盖了,过度追求音响层次在音与音之间的千变万化而弱化了对乐句走向的把握,完完全全取决于演奏力度而非音乐结构和织体的令人不舒服的 rubato,都是令我难以融入的因素。

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奏鸣曲的确给了演奏家很大的诠释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只注重“诠释”而非“感受”,如果一切都那么按部就班,那么音乐艺术独特的美便不复存在。
1297119549.jpg
photo by Aline Paley

怀怀pianist 4楼

赞同来自: MrSnow_Black 魂淡 gracesing

索科洛夫的现场我已是第三次经历,第一次是2013年的柏林,上一次是2016年的韦尔比耶音乐节。三场听下来,他在个人风格的表达上愈发的凌驾于作曲家的风格,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过慢的速度选择。与此同时,他对于细节的关注已经达是非常人所能企及。而这些特点相结合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细节被夸张和放大,音乐被拉伸和扩张,这在弹奏体量较小,时长较短或是内容较轻松的作品时往往能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演奏大型作品时,往往会给听众带来不小的压力。

以索科洛夫上半场的实际演奏为例,三首作品,总演奏时长50分钟,期间毫无休息,导致来听音乐会的高龄听众们在K457的第一,二乐章那短短五秒钟之间,放声咳嗽,令人啼笑皆非。这种状况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索科洛夫将三首作品连起来弹奏,省去中间仅有的空隙,一定是有他的理由,有他的精心策划,可谁知观众们的嗓子不买账,得不到休息的喉咙只能寻求片刻的放纵与抒发,这与索科洛夫独树一帜的处理方式不无关系。

可以说,如今听索科洛夫的演奏会,不但对于大脑是个考验—接收无数的讯息,适应与我们之前的认知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在无比慢的演奏速度下捕捉每一处细节以构建一个更大的织体从而去领会个中奥妙。对于我们的身体更是双重考验--将近一个小时的演奏中不乱动,不打瞌睡,不清嗓子,不因为身体的不适而影响我们对于音乐的关注度。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无比的佩服索科洛夫对于作品的诠释能力,对于层次的极致追求和对于音色的精确拿捏。但音乐会不光是演奏家一个人的事情,更是演奏家和听众的交流与互动;音乐家尽心尽力的传达他的所思所想固然是好的,但如果在传达的过程中受到可预知却不可阻挠的客观因素的干扰,就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观众们的观赏体验了。对于索科洛夫这个层次的演奏家来说,绝无可能不深谙这道理,那么唯一可能的解释 -- 考虑到其对于个人风格的毫无保留的诠释,便是他已经有了无可比拟的自信和能力,去言其所思,弹其所想。
260055321.jpg

曾经的我总是认为索科洛夫弹什么像什么,如今的我却认为索科洛夫弹什么都在刻画自我,这或许是一个大胆而又了不起的进步,又或许是带风险的尝试,究竟如何,只能留给后人去评价了。

内田光头 5楼

赞同来自:

冯老师写得我好想去啊。。。

figured_bass 6楼

赞同来自:

羡慕!怀怀老师的点评就是专业啊。

西林君 7楼

赞同来自:

冯老师评论的好专业好赞

Myomyomyomyon 8楼

赞同来自:

如果只是乐章间咳嗽也算是不错,毕竟年长身体不如年轻的

仅仅网络言论 - The Art of Classic Piano Playing! 9楼

赞同来自:

我一直无法喜欢他,很多东西太过细作,就跟你说的……好像是在掩盖什么,又好像笔触过多的一幅画,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听着百种分层,可莫扎特贝多芬真的需要这样么?

dopamine6791 10楼

赞同来自:

这评论写的,身临其境啊
下半场两首贝多芬是后六部奏鸣曲中仅有的两部小调奏鸣曲和两乐章的奏鸣曲吧。这个想法,挺绝的。

约伊兹的贤狼 - 武器不猛,就不值得 11楼

赞同来自:

为什么都是莫扎特和贝多芬?因为这些曲子特别难的缘故?至于其它的,我是不明觉厉

香香刀 12楼

赞同来自:

关于大师Sokolov来华的谣传每年都要出一波,让我们最初满怀期待最终又沤浮泡影⋯⋯

当怅然若失的我们读到钢琴家冯怀宇的16年、17年这两篇精彩乐评,犹如身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琴声⋯⋯⋯⋯

浏览更多内容或回复帖子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