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仅仅网络言论 - The Art of Classic Piano Playing! 2楼
赞同来自: 乐由心声 、Joyce 、晴年 、hcc
潇洒羊 3楼
赞同来自:
音乐 - 好好一个弹琴的,怎么就去从政了呢? 4楼
赞同来自: Joyce
三月的闷雷 5楼
赞同来自: Superficx 、乐由心声 、Joyce 、zhouwd 、全守潘 、灵犀之心更多 »
乐由心声 6楼
浏览更多内容或回复帖子请先登录或注册
5 个回复
仅仅网络言论 - The Art of Classic Piano Playing! 2楼
赞同来自: 乐由心声 、Joyce 、晴年 、hcc
如果说从“技术层面”,首先你要抛开强弱的概念,知道他的根本原理——下键速度,更多的身体参与只是给这个速度一些更多样化的变化,无论带着身体重量的,还是手指头单独挥动仅靠自己的。
在这个前提下,快下不带重量的强,会导致身体僵直时间长;慢下不带重量,会导致发音时机不稳定(也就是你说的弱奏难)过多的带有重量呢,又会让下键速度过快声音质地不入流,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你(或你面对的作品)需要什么样的强和弱,先知道了,然后需要分配多少重量便足够(一个时间磨练的活儿),最后就是反复的实践练习了;当然,有些段落是需要非常快的强(如某些共鸣段落里面的跑动)对重量调动的精准,直接影响着速度。
当你明白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后,在联系过程中,所有的导向都应该对应着“如何让身体舒适的前提下弹强/弱";有的人可能感到奇怪,弱为什么还会有身体不适? 其实越是需要极弱的段落,越更容易让人紧张,从付出收获比例的角度看,那反而是最无用功的紧张。
Chopin 曾说过话的大意——没有强音和弱音的区别,在钢琴的声音里,有的只有长音和短音~ 希望会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潇洒羊 3楼
赞同来自:
音乐 - 好好一个弹琴的,怎么就去从政了呢? 4楼
赞同来自: Joyce
三月的闷雷 5楼
赞同来自: Superficx 、乐由心声 、Joyce 、zhouwd 、全守潘 、灵犀之心更多 »
1,琴与环境
我想大多数人练琴的条件与环境都是这样子的,一台2万以内的琴,加上一间不足10平方的房。甚至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琴要么是1万以内的二手琴,或者6成新都不到的低端琴,又或者有的朋友是买的3-5千价位的电钢琴用做练习。那么因为琴本身声音设定的能力不同,就会对演奏者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有的琴因为太明亮,往往弱不下来。或者琴的声音太闷,往往强不起来。电钢琴琴键对于力度回馈以及发声原理的不同,虽然声音听上去漂亮,但是对演奏者的控制其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性格层面
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不同,如果简单按照乐嘉的性格色彩来分类,就是红蓝黄绿四种。红色大多热情好动,容易缺少思考,这样子性格明显的人演奏起来大大咧咧,激情有余而细腻不足(通俗的说就是弱不下来)。蓝色多谨慎善于思考,对于作品一般会查阅很多资料,让自己先想透彻了再弹,虽然也收放得当,但是往往缺少了红色性格的真实与大胆。因为只是简单讲讲,我就只说两种好了,意思是告诉大家先明白自己的内心,再去思考技术,就像学武之人每日会打坐一样,充分的认识自己往往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多说一句有趣的,为什么很多艺术家都疯了,因为单一性格的人除非是天才,不然很难成为艺术家,为了塑造艺术形象,一定要让自己原本的性格慢慢发生变化,所以。。一不留神。。。疯了。
3,心理层面
千万不要把钢琴演奏想的很神化,之所以大多数人都还在困扰自己这做不好那做不好,在不停的看资料查文章,其实主要还是学琴时间太短,如果已经学琴5年以上,甚至是10年以上,那么很多控制力上的问题相对已经变得非常好解决了。当然这是废话,但又不是废话,我是想告诉大家钢琴触键动作仍然属于生活类动作,就像我们使用筷子夹菜,使用钢笔写字,使用溜冰鞋滑冰等等一样,是一种并不那么神圣的动作而已,弹钢琴其实就是使用钢琴来发出音乐。那么就像学会走路到健步如飞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一样,演奏动作能力的提高也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积累的,不要因为自己时间未到就产生太大的焦虑情绪,要学会顺其自然。
这段话是想说给那些习惯在技术理论上去钻牛角尖的学霸类型的学生知道,其实控制钢琴的能力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你应该先把自己身体里面的能力挖掘出来,再去通过一定的理论去进阶,而不是一味的钻在理论里面出不来。因为这些理论都是大师高手写出来的,层次不一样,所以你当然会觉得怎么做都有差别。结果就是脑袋怎么做都觉得不好,身体怎么弹都不自然,每天怎么练心里都很憋屈的恶性循环,一旦最后心里进入了死胡同,练习习惯就会一日复一日的重复,试问如何解决问题呢。
想开点,先让自己弹下去,也许有一天就成了呢?半路上自己把自己折磨的学不下去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4,技术层面
前面讲的都是一些经验之谈,最后还是来点干货比较好,不然得挨骂了。
首先,被最多人忽略掉的一点就是强弱控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手指动作上,有时需要加上手臂部分去协同,有时需要再加上身体部分,一定要把全身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力的来源与传递,然后再根据曲目细节的需要去协调,要去理解身体各个部位各司其职的道理。
也要注意这个分工绝对不是唯一标准的——不同的人在弹奏同一处谱面,发出同一种声音时,所使用的动作分工也许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手指长短不同,粗细不同,所以单纯使用手指发力来说,有的人仅仅手指部位就足够发出需要的声音了,而有的人手指太纤细了就必须协同其他部位参与进来。另外,体重不同,肌肉能力不同,去发力的感受也会不同,每个人都需要先正确认识自己。
手指上的动作很多老师都说了,触键速度是很关键的,就像拳击手的出拳速度一定会远远超越普通人一样,钢琴家的手指触键速度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平日里保持一定的对于手指快速触键的练习是挺好的。当然,拳击手快速出拳才能打倒对手,但是弹琴不是为了打倒钢琴,所以慢速触键也是不能被忽略掉的。要能够在快速演奏中让每一个手指的触键速度由心而动,这个不是2-3年就可以轻易做到的,还是那句话,要坚持弹下去。
最后,我最希望大家明白的,还是要解放身体,为什么所有的钢琴家在演奏时多多少少都会有很协调好看的身体动作,那个绝对不是为了好看的,里面包含了这位钢琴家对于自身身体力度协调统一的诸多细节。假如让郎朗坐着一动不动的从头到尾弹完一场演奏会,我想他一定会对自己的演奏非常的不满意的。
关于身体协同发力的细节,不是两句话可以说完的,在这里我希望通过一个小例子让大家得到启发,真正的思考还是留给你们自己。这个例子就是拥抱,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拥抱一个人的时候,越是喜欢这个人,我们越是会主动向前凑上去,身体的积极性越强,对方感受到你拥抱的力量也越强。那么我们把这个对象换做钢琴,把对一个人的喜欢变成对一首音乐或者是一种情绪的热爱,在我们感受到曲子里面突出,美好,明亮,激情等等特征的位置去投入我们的情绪,像拥抱一个人一样去让身体向前把情绪传递给钢琴,用理性化的分析加上感性的体会去区别出音与音之间需要投入情绪的多少,由投入情绪的多少来带动身体想要传递力量的欲望,这样子由心而生的动作才会是最自然最舒服的。先找到这个状态,剩下的就只是微调,找不到这个状态,那就说明还没有抓住演奏的根本。
加油吧。
乐由心声 6楼
赞同来自: